六、神会的无念禅
神会(686~760)[10]是慧能的上首弟子之一,其师死后,以他那一派最为兴盛,因为他毫无畏惧地针对慧能的对手、亦即神秀的“渐派”,树立了“顿宗”的标准。下录各节,引自神会的语录[11]:
张燕公[12]问曰:“禅师日常说‘无念法’劝人修学。未审‘无念法’有?无?”
答曰:“‘无念法’不言‘有’不言‘无’。”
问:“何故下言有、无?”
答:“言其有者,即同世有;言其无者,即同世无。是以无念不同有、无。”
问:“唤作是没(什么)物?”
答:“不唤作是物。”
问:“作勿生是?”(“作何解释才是?”)
答:“亦不作勿生。是以,无念不可说。今言说者,为对问故;若不对问,绝无言说:譬如明镜,若不对像,镜中终不现像;尔今言现像者,为对物故,所以现像。
问曰:“若不对像,照不照?”
答曰:“今言照者,不言(不论)对与不对,俱常照。”
问:“既无形像,复无言说——一切有、无,皆不可立:今言‘照’者,复是何‘照’?”
答曰:“今言照者,以镜明故,有自性照;以众生心净故,自然有大智慧光,照无余世界。”
问:“作没(么)生得见无物?”
答:“但见‘无’。”
问:“既无,见是物?”(“是物”“是勿”“是没”“什么”以及“甚么”,在此为同义语。)
答:“虽见,不唤作是物。”
问:“既不唤作是物,何名为见?”
答:“见无物,即是真见,常见。”
少顷又云:“云何无念?”
答曰:“不念有、无,不念善、恶,不念有边际、无边际,不念有限量、无限量。不念菩提,不以菩提为念;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是为无念。是无念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者,即是一行三昧[13]。
“诸善知识,若在学地者,心若有念起,即便觉照。起心既灭,觉照自己,即是无念。是无念者,即无一境界[14]。如有一境界者,即与无念不相应……
“见无念者,六根无染;见无念者,得向佛知见;见无念者,能生一切法;见无念者,能摄一切法……
“决心证者,临三军际,白刃相向下,风刀解身,自见无念,坚如金刚,毫微不动;纵见恒沙佛来,亦无一念喜心,纵见恒沙众生一时俱灭,亦不起一念悲心。此是大丈夫,得空、平等、心(Śunyatā and samacitatā)。’
嗣道王问曰:“无念法是凡人修?是圣人修?何故劝凡夫修无念法?”(他显然怀疑此法对凡夫的价值。)
答曰:“无念法是圣人法。凡夫修无念法,即非凡夫。”
“无念”一词,不仅是指一切个体意识求得最后住处的究竟实相本身,同时亦指这个实相在吾人心中的功用。吾人之经验的心理意识之所以能够深入实相,就凭这个功用。因此,这个功用与实相或无念不相分离。是以,所谓的“念头”,亦可视为无念作用的所在。但是,当我们将吾人的心意想成一种独立而又究竟的实体时,我们便与这个本源隔断而岔开了,不知何去何从了,而其结果便是陷入极度的精神不安之境。且不论此意如何,但是:
嗣道王问曰:“‘无’无何法?是‘念’者念何法?”
答曰:“‘无’者,无有二法:‘念’者,唯念真如。”
又问:“念者与真如有何差别?”
答:“亦无差别。”
问:“既无差别,何故言‘念真如’?”
答:“所言‘念’者,是真如之用:‘真如’者,是‘念’之体。以是义故,立‘无念’为宗。若见(达)‘无念’者,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