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本《禅与心理分析》的缘起,是1957年8月在墨西哥库埃纳瓦卡的一次座谈会——这个座谈会为期一周,由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心理分析学系赞助[1]。
任何心理学家,当他发现他的同事们对一种像禅宗这样的“神秘”宗教体系感兴趣时,都会极为惊奇或者震惊。但是如果他知道大部分参加此次座谈的人,不但对这个神秘宗教体系感兴趣,而且深为关心,则他必将更为惊奇。这些人,在同铃木大拙博士及其理念相处一周之后,从最低限度说,也受到非常清新与激发性的影响。
这一项改变,其原因本书将做说明——特别是在我的文章中。把它们归总起来说,在于心理分析理论的发展,在于西方世界的智力与精神气象的变化,在于铃木大拙博士的贡献——由于他的著作、讲座和他的人格,业已使西方世界对禅有所认识。
我想参加这次座谈的每位人士,正像读这本书的人一样,对铃木大拙博士的著作多少有所知悉。但本书所发表的讲词与铃木大拙博士其他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此处特别讨论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诸如无意识、自我等;并且,他的演讲所发表的对象,是一组少数的心理分析家与心理学家,他们关心的问题,在一个星期交谈讨论的时间,都会向铃木博士提出。因此,我相信,这些讲座对于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和许多关心人性问题的有思想的人,一定有其特殊的价值,因为,尽管它们读起来并不“容易”,却会使读者对禅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俾使他能够继续他自己对禅的认识。
这本书中另两篇文章几乎无须说明。我唯一须提到的是,虽则铃木博士与马蒂诺博士的文章几乎完全保持座谈会时的原样(铃木博士仅把演讲词的形式改为文章的形式),我的部分则完全修订过,在长度和内容上皆是如此。修订的原因主要是座谈会使然。对于禅宗的文字我以前虽有所知悉,但座谈会给我的启发以及随后的思考,导致内容有相当的扩充,以及理念上有相当的修订。这不只就我对禅的领会方面是如此,并且就某些心理分析概念方面亦是如此,诸如,无意识之构成的问题、由无意识转入意识的问题,以及心理分析治疗的目的之问题等。
埃里希·弗洛姆
注解:
[1] 参加这个座谈会的是墨西哥和美国约五十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大部分是心理分析学家),除去本书中的三篇演讲词之外,还有另外一些演讲和讨论(因限篇幅,此处略去)。
在这本书中,我们只发表了与禅直接有关的三篇演讲词,部分原因是版面关系,部分原因是其他的演讲词,如果不把伴同的讨论一起发表,读者将会觉得不够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