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 /dev/random meh

编者序

禅是什么?——或许,每一个对禅感兴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一个人在系统学习禅学理论之前,未能了解禅的本质,那他也只能接触到皮毛。

然而,“禅是什么”并不是一个容易解释清楚的问题。历来诸多禅学大德、学者也曾给出过答案,如胡适先生认为,禅学是“教人知道佛性本自具足,莫向外驰求”,也就是说,禅学哲理非常简单,但只能自己意会,说破就会失去意义。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个解释并不足以消除疑惑。

日本当代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先生运用西方现代思想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地解说,得到各界学者的普遍认同。

本书根据铃木先生以禅为主题所作演讲的资料整理而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释禅的本质:一是作为宗教体验的禅的真正含义(第一编);二是禅在佛教及东方文化中的位置(第二编)。在此需要解释如下几点:

其一,铃木先生曾在《禅学入门》一书中指出,禅既不是一种哲学,也不是一种宗教。在本书中却又表示,禅是一种宗教体验。这种说法是否自相矛盾?要回答这一问题,需先解释“体验”的含义。其实,体验就是我们的心,即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当我们以一种稳定的态度面对内、外界时才会感觉到心的存在,而确保这种稳定的态度,正是宗教存在的意义。所以本书所谓“宗教体验”,是指在获得一种稳定态度的过程中内心深处经历的一些变化。与上文所说“禅不是宗教”并不相悖。

其二,从根本上说,禅是一种神秘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人类内心深处无法用语言和道理解释清楚的。它不会依靠哲学来做判断,而将根基架构在心理学上,因而禅的生命在于心理上的体验,这也是禅的根本所在。所以,禅要回归自我。我们必须从心理学上寻求禅的答案,这也是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观察得到的禅。

其三,虽然本书以大量篇幅论述宗教体验,对于禅的解说内容相对较少,但事实上已触及禅的根本。此外,本书还对印度禅与中国禅、日本禅进行了区分。二者重心不同:印度禅只是静心,不包含体验;中国禅则强调通过禅定让内心有所收获。二者表现方式也不同:在中国,禅是通过公案参禅呈现出来的;印度禅则是在远离现实的想象世界展现。从中可见,中国禅宗对禅学的延伸与发展。

在这个日益繁复的社会中,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给人们增添了无形的压力,让人们对物欲愈加按捺不住。激情逐渐消退,价值观不断错位,真、善、美也被轻视,终日忙碌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我。置身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炒作之风愈演愈烈,人们对名利的迷恋和追逐,使得人生失去根基,生活的方向也不再明晰,浮躁已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流行病……所有这些,说明我们告别物质世界的贫穷的同时,正在走向精神家园的荒芜。

禅可以带领人们逃离这种困境。因为禅本身兼有具体性和创造性,可以全方位地说明世间万物的存在法则,引导人们重新客观、冷静地审视这个世界,帮助人们开拓属于自己的、具有圆满价值的世界。

禅对日本文化、艺术、经济、科技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正好可以证明这一点。

禅,自宋朝东传至日本,之后便传承不断,在日本佛教史、思想史、文化史,甚至整个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禅在日本早已超越了宗教范畴,与日本的艺术、文化,如建筑、美术、音乐、文学、花道、茶道、剑道等,融为一体,成为日本美学的精神源泉。同时,禅又渗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与精神疗愈、人生选择、健康保健等紧紧联系在一起。有的人甚至说,禅是日本民族的灵魂。

这些足以说明禅对于人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因而,在现代社会,禅仍然具有巨大的存在意义。希望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禅文化图书能得到读者的喜欢。

关于禅的书籍如此之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出版铃木大拙的著作呢?这要从铃木大拙先生说起。

铃木大拙是世界著名禅学权威,他用英文写成的大量禅宗著作在西方产生了强烈反响,因而被誉为“世界的禅者”。通过他对东方禅宗的介绍,禅学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想潮流。可以说,铃木先生为东方禅学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铃木大拙先生对中国禅文化、禅思想的研究是非常深入而又广泛的,他从中国禅宗思想中吸取养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禅的思想系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日本的禅文化,并给日本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出版其作品,除了系统地向国内读者介绍日本禅文化外,也能比较清晰地描画出日本禅文化的发展脉络。

铃木大拙的作品一直深受东西方读者的喜爱。他不仅深谙东方禅学要义,而且熟悉西方近代哲学、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因而,他常常运用现代学术用语来解说不容易说清楚的禅学智慧,使读者能迅速了解禅之妙谛。

基于以上原因,本社整理编辑出版了一系列铃木大拙禅学著作。包括《铃木大拙禅论集》系列、《禅的思想》《禅是什么》《禅学入门》《禅生活》《禅与精神分析》。

在本书中,铃木先生以自身对禅的深切体会为基础,深入透彻地解答了“禅是什么”这一命题,对于现代读者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尤其有助于人们自行自省、安顿心灵、挣脱藩篱,如实地看清生命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

编者谨识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