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 /dev/random meh

禅的修行主要是参公案和坐禅

“坐禅”,梵语谓“禅那”,意思是于闲静处,结跏趺坐,系心观想。这个法门源自印度,传遍整个东方世界。数百年来都是如此,现代习禅者仍然信守奉行它。就此而论,坐禅是东方世界最盛行的灵修方法,但如果说是和公案一起使用的话,则非禅学莫属。

本章并不想解释“坐禅”或“禅那”是什么,而是要探讨“公案”,它是现在东亚最基本的禅学特质。“禅那”原本在佛教里是“三学”之一:戒、定、慧。正信的佛教徒应该信守佛陀留下来的道德戒律,娴熟调伏其心的各种方法,并且增长智慧[1],穷究佛教的形而上学,以认识逻辑的种种复杂关系。如果一个人无法具足这些条件,就不能说是好的佛陀弟子。但是随着佛教的开枝散叶,有些佛教徒会强调“三学”里的某一个面向。有些人着重道德面向,有些人在禅定上面下功夫,有些人则是深入经藏。禅门弟子或许会被认为是修习禅那者,但是在禅学里,禅那已经不再是它原来的意思了。因为在这种印度特有的灵修形式里,禅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根据天台宗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所引的《释摩诃衍论》,修习禅那(禅波罗蜜)的大意是要发菩提心,也就是每个佛教徒都要重视的四弘誓愿[2]

禅为利智藏,功德之福田。

禅如清净水,能洗诸欲尘。

禅为金刚铠,能遮烦恼箭。

虽未得无为,涅槃分已得。

得金刚三昧,摧碎结使山。

得六神通力,能度无量人。

嚣尘蔽天日,大雨能淹之。

觉观风动之,禅定能灭之。[3]

禅那(Dhyana)的字根是“dhi”,意为“觉知”“思惟”“心住于一处”,不过“dhi”在字源上又和“dha”有关,意为“持”“守”“受持”。因此,禅那意为寂静审虑,摄心不乱,系心于一个念头。因此,在习禅或修禅那时,要息诸外缘,身心安顿,舍却种种根尘烦恼。例如,饮食必须调节得宜,也不能贪睡,让身体保持轻松舒适的姿势,正身端坐;其次,要调息,我们知道印度人尤擅此道。而闲居静处以修习禅那,也是很重要的考虑,应尽量避免市集、工厂和办公地区。关于调身和调心,还有许多规定和建议,详见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4]

正如以上关于“禅那”的简述,禅门弟子坐禅的目的和一般佛教徒有所不同。在禅里头,禅那或坐禅是用来参公案的手段。禅不以禅那为究竟目的,因为除了公案以外,坐禅只是次要的考虑。然而对禅师而言,它无疑是必要的资粮,如果习禅者的坐禅功夫不彻底,那么即使他明白了公案,也无法悟道。公案和坐禅是禅的两个不可偏废的功夫,前者是禅的眼睛,后者是禅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