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 /dev/random meh

(一)禅宗典籍

广而言之,通往悟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形而上学或哲学乃至学术知识;一条是通过心理思维乃至主观意志。前后二者,由于难以名状的精神苦闷,都是企盼抓住身边的任何一根稻草而摆脱苦恼这一起点出发的。

这根稻草,由于代表人的性格的主要色彩以及无意识作用的环境因子,而变为知识型或伦理型或感情型。哲学家知识渊博、头脑发达,而从事所谓宗教活动的人一般属于情绪型或伦理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科学家、道德家,并且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

但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成为上述所谓某种“家”的强烈愿望。虽然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成为哲学家,但是,有一部分人求知欲较为强烈,颇有理论头脑,乐于挑战人生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一部分人,即使明了以自己的十足勇气、逻辑思维和敏锐头脑,最终并不一定会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但是,他们仍然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奋步前行。

相反,比较注重情感生活的人往往选择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一部分人,如果有机会接触宗教启蒙者,往往会洗耳恭听他们的人生指南。这一部分人并不打算去深入探讨,而只是希望寻觅一条通往解脱之路,否则堕落的危机将迫在眉睫。他们不可能从容地运用正统理智而生活。这部分人可称其为献身于佛陀的使徒。

一般来说,倾心于禅的人较富于理性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富于经常从理论角度考虑问题的精神。换言之,这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理性而直观的倾向。表面上看,他们注重逻辑思维,对于自己不甚理解的事物有兴趣深入探讨,但是他们的求知欲望远远不及立志成为哲学家的人强烈。他们往往在向前行进途中,为了获得最终的解决办法而选择捷径。他们的感性比理性更为活跃。因为他们认为:直觉感知能力对于理解真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一个易于运用的手段。由于是在与虚空和抽象概念打交道,所以他们并不满足于逻辑分析以及辩证思维过程;相反,他们对直接接触具体的事物极感兴趣。虽然他们的智商极高,但他们并不打算仅仅依赖于此。如果他们没能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才智而误入歧途,则将永远脱离真正的实在世界。他们对于这一危险倾向的认识虽然较为暧昧模糊,但又具有一定的认识。这部分人由于富有一定理智,所以比较容易从属于某种信仰意志,极容易轻信充满情趣而富有魅力的思维方式,但不会成为其牺牲品。

对于禅宗研究者来说,《景德传灯录》是极为重要的典籍,为宋初道原编撰,分为三十卷,内容包括禅的滥觞以及经六朝时代菩提达摩的阐发弘扬、历代禅师的传承而发展至宋代的禅宗历史。《景德传灯录》的历史价值在于,收录了历代名僧的问答、法语、开示等其他史籍。《景德传灯录》的历史编年,尤其被奉为六祖慧能以前的祖师传记,并非“历史事实”。我个人以为有必要对照敦煌出土资料进一步彻底地探讨研究。我曾在有关中国初期禅思想史的诸研究中探讨过这一课题。

如果查阅一下《景德传灯录》有关禅宗史上有名禅师的传记,即使较为简短的传记,我们也会从中了解到这些禅师大多对佛教经典、儒教古典及老子等所撰典籍素有研究。这是一个值得禅宗研究者关注的历史事实。他们并没有在理智上满足于对这些历史典籍的探讨研究,而是力图找到一个更为简单而准确,能够达到最终目的的手段和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推研究《金刚经》的杰出学者德山宣鉴禅师。

德山宣鉴禅师主要从理性角度研究理解《金刚经》,著有《青龙疏钞》。德山禅师初闻禅法,并未深信。但是,他一定是感觉到了自身的不安情绪,虽然这种意识还较为朦胧。他一定感觉到了自身对禅法的向往憧憬。表面上,德山禅师曾经反对禅法,并以打破禅法为目标。

此外,志道禅师曾经花费十余年时间研究《涅槃经》,未明大意。后来参六祖慧能,以求开悟。《涅槃经》中最令志道费解的是这一段经文:“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意是说,超越生死即为无上幸福的绝对寂静。

但是,志道对此经文百思不解。他认为,如果生死相对的世界全部毁灭,即事物归于绝对无之状态,任何人都不会残存于世,那么究竟由谁来享受无上的幸福呢?志道认为涅槃就是归于死寂,而得出了如此推论。慧能认为,志道还没有从相对性与理性思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成为自由之人,遂教诲道:“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见前,当见前之时,亦无见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1]

也许有人认为,慧能的这段推论未免过于抽象。但是,我认为这种判断是理性思索和合理思考的结果。从禅者的观点来看,慧能的语言直接地表现了他的精神直觉,他活在永远的现在之中。在这个境界里,他亲身地体验了这样一个事实:生死没有发生。

这正是志道孜孜以求的答案。

我在前面谈到,倾心于禅的人较富于理性思考。这意味着他们以理性尝试之后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力图发现一条能够更加直接地应对现实的途径。无论出于何种动机,无论以什么条件步入禅门,他们都极其渴望邂逅能够解释终极真理的至为简单实际而有效的“当下一句”,以期从心灵的诸般烦恼、从复杂繁琐的辩证法中解放出来。

禅吸引了较富于理性思考的人,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因为他们体悟到:如果沿着合理的途径探索钻研下去的话,必将陷入死路一条,而悟则是将其从窘境中拯救出来的光明大道。

所谓知性,原本为调节我们与二元思维世界关系的工具,但它并不是一件适合于探求终极实在的工具。因此,有知识、有教养之人必将饱受精神痛苦的折磨,而禅所主张的宗旨将拯救我们。禅宗的典籍向我们鲜明地揭示了这一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