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 /dev/random meh

六、接心——严肃的课程

在寺院生活中,有一个时期,专门用以修持,除了绝对需要的事情之外,不插入任何劳务的工作。这个时期叫作接心[11](日文读作“Sesshin”,中文读作“jie xin”),为期一周(中国俗称“禅七”或“打七”——译者),在“夏季安居”(四月至八月间)与“冬季安居”(十月至次年二月)期间举行,每月一次。所谓接心,含有摄心、收心或专心办理一件事情的意思。在此接心(有时称大接心)期间,学僧的生活大多在禅堂之中度过,不但起身的时间要较平常为早,而且打坐的时间亦要延至深夜。在此期间,每天要上一堂课(上堂),所用的教本为最流行的《碧岩录》和《临济录》,此二者被视为临济宗的基本教科书。《临济录》是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临济义玄的传教语录,而《碧岩录》则如已在别处提过的一样,乃是一本附有评述和偈注的百则“公案”或“题旨”选集。不用说,可用于此种场合的禅籍尚有其他多种。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此类的典籍可说是一种“以僻解僻”(obscurum per obscurius)的读本,等他听过了一系列的讲述之后,仍然如堕五里雾中,连边也摸它不着。这倒不一定是因这些读物深奥难解,而是因为读者对禅的真理尚未契入。

这是一种非常严肃的课程。开始之前必须鸣磐恭请老师,直到老师进入举行“提唱”[12]的地方。而在老师向佛陀及其先师上香的当中,僧众则念诵一种名为《大悲咒》的陀罗尼[13]。由于此咒只是梵文原本的一种中文翻译,只是念诵并不产生任何可解的意义。以此而言,咒文的意义也许无关宏旨;相信它的里面含有某种消灾降福、有利清修的东西也就够了。更为重要的是诵念的方式。它那种单调的韵味,配以一种名叫木鱼的节拍,可使听者对于即将上演的戏剧产生一种期待的心情。大众念陀罗尼(三遍)之后,通常要复诵本寺开山祖师所留的遗诫。如今的某些寺院往往吟诵白隐禅师的“坐禅和赞”。下面所引,便是白隐禅师与梦窗国师[14]遗作的译语,后者的遗诫可说是最流行的文章之一。

我有三等弟子,所谓:猛烈放下诸缘,专一究明已事(自己的精神事业),是为上等;修行不纯,驳杂好学,谓之中等;自昧已露光辉,只嗜佛祖涎唾,此名下等。

如其醉心于外书、立业于文笔者,此是剃头俗人也,不足以作下等!矧乎饱食安眠、放逸过时者,谓之缁流耶?古人唤作饭囊衣架!既是非僧,不许称我弟子、出入寺中及塔头!暂时出入尚且不容,何况来求挂褡乎!

老僧作如是说,莫言欠博爱之慈,只要他知非改过,堪为祖门之种草耳!

白隐禅师坐禅和赞

众生本来是佛,犹如水之与冰。

离水无冰可得,生外何处觅佛?

众生不晓道近,远处寻求可惜!

譬如身居水中,向人哀叫口渴!

一似富家之子,迷于贫里乞食!

六道轮回之因,自迷愚痴闇路。

不离愚痴闇路,何时得脱死生?

说起大乘禅定,至再称叹不足。

布施持戒诸度,念佛忏悔修行。

以及其他诸善,莫不皆归其中。

纵只一座之功,无量罪业消融。

恶趣无处可讨,净土即在目前。

若有恭敬之心,一回闻之于耳。

复加赞叹随喜,定然获福无穷!

如此返观自己,直证自性之理。

自性即是无性,即得离诸戏论!

因果一如门开,直道无二无三。

相于无相之相,来去如如不动。

念于无念之念,步步皆闻法音。

三昧无碍空濶!四智圆明月澄!

此时复有何求?寂灭既已现前。

当处即是莲邦,此身即是佛身!

此种种讲每次为时约有一个钟头,与一般宗教讲述大为不同的是:既然不加解说,更不提出研讨、辩驳以及论证。一般认为,老师在此的工作,只是以言语复述教本之中所处理的课题。此讲告一段落之后,大众即行复诵“四弘誓愿”三遍,完了即行各还本处。“四弘誓愿”的全文如下: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