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 /dev/random meh

八、打破“大疑”的状态

上面所举各例,已足以说明开悟之前所要经过的心路历程了。当然,这些只是突出的例子,而且都已经过特别强调,并不是每一种开悟之前都有如此高度的集中。但是,任何一种的开悟,尤其是在开始参学之初所得的那种省悟,与此相似的这样一次感受,乃是一种必然的经验。当此之时,此种“心镜”或“意境”似乎已被拂拭得干干净净乃至纤尘不留了。

当所有一切的心理作用均皆暂时停止,甚至连专注目标的一念亦已消除之时——这也就是说,正如禅者所常述及的一样,当此心完全占有它所思念的对象或与之完全合一,乃至连此种合一的念头亦已消失,就如两镜相照一样了无余影时,作为主体的学者,将会觉得好似生活在水晶中一般,而有一种通体透明、十分轻快之感。但最后的目标尚未达到,这只不过是到达开悟极致的一种前奏状态而已。假如此心仍然停滞于这种凝固状态之中的话,那就没有觉悟真理的机会可言了。此种被称为“大疑”的状态,只是所经的一种历程而已,必须予以爆破,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亦即见性或开悟。

此种爆破通常发生于此种微密的平衡因了某种理由而发生倾侧之时。一枚石子投入了一片完全静止的清水之中,由此而起的波动当然扩及整个的水面,开悟的道理亦皆类此。紧闭着的意识之门受到了适度的叩击之后,个人的整个生命便立即受到了全面的震撼,而得到了名副其实的觉醒,受到了创造之火的洗礼。他已在上帝的作场中目睹了上帝的工作了,此种场合不一定是听到寺钟的鸣声——也可以是在读诵一节诗句,看到某种活动,或在触觉受到刺激之时,突破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而进入大悟的境界。

然而,这种集中的状态不一定像佛光国师那样,持续到近乎异常的程度——也许只是一两秒钟的时间而已,但是,只要那是一种适度的集中且得到老师的适当处理的话,随后的心开意解自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定上座问临济:“如何是佛法大意?”临济走下禅床,一把抓住对方,随手给了一掌,将他推开。定上座呆住了。旁观的一位僧人提示道:“定上座何不礼拜?”定上座刚刚礼拜,忽然大悟而明白了禅的真理。

就以此例而言,定上座的专注或集中似乎并未持续多久;此中的关键是礼拜这个动作,它打破了那种僵住的禁咒而使他清醒过来,但这种清醒并非通常的觉晓,而是他本身的内在意识——意识到了他本身的存在。大致说来,这种悟前的内在作用,由于我们没有记录可资查考,故而往往轻易放过,以为那不过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或知识的玩弄,缺乏深切的根基。当我们阅览此等记载时,我们必须以本身的经验补充突入悟境所需要的一切前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