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 /dev/random meh

(十)芥子须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我们或许对禅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和了解。

悟,与发出“有光!”[47]之声以前的神同在;与即将下达谕令而开动思维意识之时的神同在;与神同在,与神所放射的光芒同在。

换言之,悟就是神本身,就是神所主宰的空间与时间。

悟,意味着神降临人世,并在人世上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这种意识始终存在于人的意识深层,可以称其为超意识的意识。

悟,不是一种常识性的知识。

悟,超越知识,悟中不存在知识的主体以及知识的对象,因此,悟是一种绝对知识。

悟,不是综合两个含义截然相反的语句而形成的一个更为高级的统合体。“拄杖非为拄杖,而为拄杖”,禅者由此句而证悟。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悟在此句中。

只要直觉中残存二元思维概念的痕迹,就不能称悟为直觉作用。

悟,是一种积极作用的直觉,与运动对象互动,进而与其融为一体;悟,支配动与未动这一某种意识状态即超意识状态。

每一个个体反映绝对状态,悟产生于这种绝对状态被感知之时。

因此,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是永恒,永恒就是人生的瞬间,二者相互融汇、合而为一。这种不折不扣的相即相入状态就是悟的内涵。

悟,不是一种将永恒延伸于无穷无尽的瞬间的思维方式;永恒就存在于每一瞬间之中,因为每一瞬间本身就是永恒。

悟,可以定义为动感的直觉,如果援用心理学术语来解释的话,悟,就是一种“超意识”(super- consciousness)或“无意识”(unconscious)的意识。但是,不能把这种“无意识”与心理学范畴的无意识相提并论。悟的“无意识”与创世纪前的神同在。悟与实际存在的基础为伍,属于宇宙范畴的“无意识”。

这种“无意识”属于形而上学的概念,只有通过悟,我们才能够意识到这种“无意识”的存在。

云门曾上堂开示:

“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么生是诸人光明?”自代云:“厨库三门。”[48]

正如云门禅师所描述的那样:“诸人脚跟下各有一段光明,辉腾今古迥绝见知。虽然光明,恰到问着又不会,岂不是暗昏昏地。”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具有的光明。

如果我们伸出双手遮住光明,则将一片昏暗;换言之,悟排斥将其暴露于相对意识表层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悟处于完全孤绝的状态。所谓“悟”就是意识“无意识”的意识,而不是片刻脱离“无意识”的意识。

悟,表现于“无意识”中。加以清晰明确地阐述的“无意识”,从“逻辑思维”角度来看缺乏条理,而从禅者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极为雄辩的自我表现,这种“无条理性”就是禅。

所谓“宇宙范畴的无意识”,如果援用空间术语来表达的话就是“空”。达到了“空”的境界,就是悟。因此,从认识觉悟事物的本相这一观点来看,须弥山竟然藏身于无数毛孔之中,伸出一根手指,就可以覆盖整个宇宙。

注解:

[1] 见《五灯会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禅师》。

[2] 见《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3] 见《大般涅槃经》。

[4] 见《大灯国师语录》(思文阁出版)。

[5] 见《佛祖历代通载》第二十卷《灵隐松源禅师》(《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6] 见《指月录》中《白话二》善慧大士偈句:“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7] 见《指月录》中《白话二》善慧大士偈句:“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8] 见《马可福音》第十四章。

[9] 见《维摩经·不可思议品》。

[10] 见《大德寺志》。

[11] 见《五灯会元》卷十四《长芦琳禅师》。

[12] 见《五灯会元》卷十五《云门文偃禅师》。

[13] 见《碧岩录》第四十三则。

[14] 见《禅林僧宝传》《潭州石霜诸禅师》。

[15] 见《五灯会元》卷七《龙潭崇信禅师》。

[16] 见《碧岩录》第六十则。

[17] 见《白云守端禅师语录》(《卍新纂续藏经》第六十九册)。

[18] 见《碧岩录》第六则《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二套。

[19] 见《碧岩录》第六则《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二套。

[20] 见《五灯会元》卷第三《百丈山怀海禅师》。

[21] 见《五灯会元》卷第三《百丈山怀海禅师》。

[22] 见《五灯会元》卷第三《百丈山怀海禅师》。

[23] 见《五灯会元》卷三《大珠慧海禅师》。

[24] 《新约圣书·马太福音》第六章。

[25] 《卍新纂续藏经》第六十三册。

[26] 见《五灯会元》卷七《德山宣鉴禅师》。

[27] 见《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28] 见《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29] 见《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30] 见《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31] 见《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32] 见《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33] 见《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34] 见《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35] 见《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36] 见《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卍续藏》第一二六册)。

[37] 见《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

[38] 见《五灯会元》卷七《鼓山神晏兴圣国师》。

[39] 见《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

[40] 见《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

[41] 见《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

[42] 见《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

[43] 见《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

[44] 见《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

[45] 见《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

[46] 见《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卍续藏》第一一九册)。

[47] 见《旧约圣书》《创世纪》第一章。

[48] 见《碧岩录》第八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