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 /dev/random meh

无刃剑

无刃剑一被挥舞起来就会变成无功用行。无功用行指的是什么?就是个与超个各居各自的领域,不失回互圆融性地变成行为。

曹山还有一段关于剑的公案。

问:“如何是无刃剑?”

答:“非淬炼所成。”(不是锻炼而成的。不是分别所成,不属于作的范畴。)

问:“用者如何?”(体如前述,而用如何?体用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词汇。)

答:“逢者皆丧。”(碰到的都被斩了。)

问:“不逢者如何?”(没碰到的怎么样?)

答:“亦须落头。”(碰到没碰到,都是分别上的逻辑,无论是什么都要斩掉。一切总杀。)

问:“逢者皆丧则固是,不逢者为甚么落头?”(在分别知的范围内,只能如此问。)

答:“不见道能尽一切。”(规定是一切总杀。)

问:“尽后如何?”(一切都杀尽之后又怎么样?问题肯定被纠缠到这个地步。这是迄今为止的分别知的逻辑。)

答:“方知有此剑。”[36](至此方知有无刃之剑。)

这一连串的问答,与其说是禅的问答,不如说是哲学的问答。但是对于曹洞宗的商量来说,这一点十分引人注意。不过,我必须得说,这仍然是禅的。哲学家或者印度式的思维不能得出“方知有此剑”的结论。总之,无刃剑一被挥舞起来就会变成无功用行。无刃剑不能被消除,它是严肃的存在。不知者称佛教——禅教为空、为无,这样说也无妨,只是不能从分别方面来看空和无。这些都是在无分别之分别方面的评价。

盘山宝积[37]示众时说了这样的话,流露出此间的消息。

“我向诸位禅人说,打个比方,就像将剑劈向空中,劈得到劈不到不是问题。在空中划出的线条没有轮廓痕迹。而且剑刃也没有亏缺。这样(节制生活)便是心心无知。(必须记住,这不是无意识,是有分别,是无分别之分别)因而是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与佛无异。所谓的道因此才能成立。(个是个,不是超个,但只有超个是个,用才成为可能。个是超个,不仅是个,还是超个的个。佛与人是即非无异的逻辑。)

“我向诸位禅人说,学禅的要谛就像大地擎山。大地不知道山的孤且峻。又像石含玉。石不知道玉之无瑕。这样生活的人就叫出家。”[38]

宝积的示众很好地暗示了无功用行的真相。只要看看“掷剑挥空”“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等,就可以知道无功用行指的是什么,还能知道无知之知、无分别之分别的旨趣是什么。全心(个)即佛(超个),全佛(超个)即人(个),两者不应该胡乱地融合,而要各居各自的领域,并且不失回互圆融性。当这种圆融性变成行为时,禅者就称之为“无作之作”,还可称为“空轮无迹”,又称为“向上一路、千圣不传”[39]“木人方歌,石女起舞”[40]。此外还有千百言诠,所指都是这个方向。但是,在知的表述方面,这是无分别之分别、无知之知。

宝积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但马祖本人试图赋予禅经验的本质以知的表述,于是使用了乍一看极其矛盾的说法。他有时说“即心即佛”,有时说“非心非佛”[41],有时又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42]。他的苦心在于想方设法让听者洞彻此间的消息。南阳的忠国师[43]听到后,说道:“犹较些子[44]。”

这个注释无非就是在说“噢,是这样呀”。无论别人说什么,都是“犹较些子”,再没有能超越的。无出其右也是理所当然的。在知的方面如此,在行的方面也是如此。虽然自以为这样那样尽情尽意了,但是对于达不到那种境界的人来说,还有不能痛切感受到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