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禅的发展
佛教可以分为知识和信仰两个主流。信仰的要素体现于中国和日本的净土宗流派;知识要素源于5~6世纪印度佛教的龙树派、世亲派和无著派。龙树派将“空观”的极致表现于大乘佛教诸经典中,而无著派和世亲派以唯识论为立宗的理论基础,为倡导观念论、心理学观念的一派。龙树派与无著派、世亲派二者将其思辨水平发展至终极阶段,故而难以期待其出现超越发展。此外,二者远远超出了宗教思想的本来领域。
为了维持其旺盛的宗教生命力,佛教不得不选择移植异国他乡之路。有人认为,问题在于印度思想已经丧失了使佛教作为宗教而发育成长所必需的充足而肥沃的营养。
6世纪初,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佛教在富有实践精神的人们期待着的土地上,迈出了尝试性的崭新步伐。佛教传入伊始,中国人曾一度排斥与传统的意识思维形态相对立的印度佛教。一般来说,印度人长于思辨,而中国人富于鲜明的实践精神。经过长时期的碰撞磨合,这两个东方民族才得以相互理解,从而促成了禅在中国的成长并发展。
印度精神栖息于空中高悬着的闪烁群星,而中国思想总是难以忘怀地从大地出发。一个禅师与一个深染印度抽象思维模式色彩的学僧的交谈话题涉及了如来:
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
僧礼拜曰:“愿垂开示。”
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
曰:“是诸法如义。”
师曰:“大德!是亦未是?”
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
师曰:“大德如否?”
曰:“如。”
师曰:“木石如否?”
曰:“如。”
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
曰:“无二。”
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2]
在这段对话中,一方抽象地考虑问题而不触及事物的具象实在,一方注重眼前经验的感觉性事实。即使禅不承认仅仅以感觉性事实为基础的价值,但是否定脱离日常经验。有人问:“何为佛陀?”即意味着他显然将超越自然的存在视为某种崇高之物,禅师答道:“你找来一个并非佛陀之物,即刻让我在这里看看!”如果涉及阿弥陀的血统问题,禅师会脱口而答:“阿弥陀,姓憍尸迦,他的母亲美貌异常。”憍尸迦是因陀罗,即帝释天原为婆罗门时的名称,相当于西方世界的所罗门王。
禅,能够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回答博学多才的佛教学者为了刁难禅师而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疑问。为什么禅者能够远远地胜出佛教学者深奥难解的“博学”呢?胜出的原因在于,禅师具有脚踏实地的绝对自信,以坚强信念应对来自任何阵营的任何挑战。纵然佛教学者以逻辑理论、一般常识套路为武器,禅者也仍然不走寻常套路,全然不顾是否矛盾、是否一致。二者行走在思维意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上。
至于悟,佛教学者无论如何巧妙地运用合理主义的手段也绝不可能抵达这个境界。因为二者之间横亘着一条深不可测的沟壑。跨越这条沟壑,必须实现索伦·克尔凯郭尔所主张的“存在的飞跃”(existential leap)。反之,如果一旦达到了悟的境界,则将与理性境界始终相即相入。基于这一理由,所谓学识完全无济于悟。禅师谙熟学者的思维意识停滞于何处,然而学者却不晓自身所处的位置,始终处于暗中摸索的状态。
大德道光禅师被誉为唯识派的杰出学者。唯识派承认各种意识及心的存在。因此,道光向大珠慧海禅师提出了如下的疑问:
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
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曰:“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
师曰:“老僧尚无卓锥之地,什么处聚众来?老僧无舌,何曾劝人来?”
曰:“禅师对面妄语。”
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
曰:“某甲知不会禅师语论也。”
师曰:“老僧自亦不会。”[3]
禅师刻意地混淆感知经验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说服心理学家,使其从对自以为存在的诸观念的扭曲的执着中解脱出来,获得身心自由。
禅师由悟而得到了极为有利的行动基地,他们可以随时向任何方面的敌人阵地发动攻击。禅师的这块阵地不定位于空间的任何点,所以概念及以概念为基础的任何思想体系都不可能向其发动攻击。禅师所处的位置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位置,所以运用产生于理性作用的手段终究难以取胜。具有各种思维意识倾向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神学家都捕捉不到活跃在同一思维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禅师。由于禅者的世界里毫不介意自家撞着,所以那里是合理主义者争论的禁区。
大珠禅师否认自己有能讲话的口,并且主张不可能用并不存在的口来撒谎。说到“口”,还有一则与此较有关联的公案。
某学僧来参鲁祖山宝云禅师,问道:“如何是不言言?”宝云禅师回答道:“汝口在甚么处?”僧曰:“无口。”宝云禅师又问:“将甚么吃饭?”学僧闭口无对。学僧虽然有所追求,但是没有明了问题的要点。后来,洞山和尚代答云:“他不饥,吃甚么饭?”[4]
再引用一则关于“口”的问答。石头希迁的法嗣药山惟俨禅师(751~834)看到一个僧人正在菜园种菜,便脱口道:“栽即不障汝栽,莫教根生。”僧人回答:“既不教根生,大众吃甚么?”药山禅师答道:“汝还有口么?”[5]
禅者的始终充满矛盾且看似不合条理的所有言辞,实际上是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因为禅者深信不疑他们根据自身经验所获得的优势,这种优势远远超越了形式上的逻辑理论。悟,是思维意识形态的最高级阶段。如果你获得了觉悟,就意味着已经抵达了顶峰,你将体会到至为满足和安定的感觉。这是一个单纯依靠理性所难以抵达的精神境界,所以悟不受理性的干涉和支配。相反,将悟这种难以反驳、否认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事实而重视,为了竭力阐明这一事实真相则需要逻辑理论。固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应解答悟这种经验以及与此相关的禅问答。因此,哲学家应该放弃企图运用抽象逻辑思维来歪曲和否定这种经验的证明方式,而寻找出适应这种经验的崭新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