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真理和力量就在于它的单纯、直接和平凡
上面这些例子是否让我们探讨的主题比较清楚易懂了呢?如此的例子不可胜数,但是以上所引就足以证明禅毕竟不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或是一种需要高度抽象或思辨能力的研究。禅的真理和力量就在于它的单纯、直接和平凡。“早安,你好吗?”“谢谢,我很好。”禅就在这里头。“吃茶去”也充满了禅意。一个僧人在田里工作,饥肠辘辘,听到药石的云板响起,便赶紧放下工作到斋堂去。师父看到他,由衷地开怀大笑,因为那僧人正充分地实践禅。[48]没有比这个更自然的了,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睁开眼睛去谛观万物的蕴义。
但是这里有个危险的陷阱是习禅者必须特别注意的。禅不可以和自然主义或是放荡不羁混为一谈,那意味着放任一个人的本性习气,而不去质疑其起源和价值。人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缺少道德直观和宗教意识。动物不知道要努力改善它们的处境或是追求更高的德行。石巩慧藏禅师有一天在厨房里干活,马祖道一禅师问他说:
“作甚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49]
这不是自然主义,要把事情做好,是得下功夫的。
源律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
“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50]
即使要把禅称为某种自然主义的形式,它也是有严格的修行支撑的。禅所谓的自然主义,是在这个意义下说的,而不是放浪形骸。放荡不羁者没有意志自由,他们被外境系缚,载浮载沉,身不由己。相反,禅享有完全的自由,也就是说,它是自己的主人。以大乘般若经部喜欢用的话来说,禅“无所住”。当事物有所住,它就被缠缚了,再也不是绝对的。以下的对话可以解释这一点:
问:心住何处即住?
答:住无住处即住。
问:云何是无住处?
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
问:云何是不住一切处?
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51]
雪峰义存禅师在唐代以为道辛勤著称。他在多年行脚禅修当中随身带着勺子,意思是甘于丛林里最低下辛苦的工作,也就是伙夫,而勺子就是其记号。他继承德山衣钵成为住持以后,有一个僧人问道:
“和尚见德山,得个甚么,便休去?”师曰:“我空手去,空手归。”[52]
这岂不是对于“无所住”最平凡的解释吗?众僧请百丈山涅槃和尚说法:
百丈谓众曰:“汝等与我开田,我与汝说大义。”众开田了,归请说大义。师乃展两手,众罔措。
这就是他伟大的说法。
注解:
[1] 《楞严经》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大智度论》卷九:“如人以手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
[2] 见《五灯会元》卷第四。
[3] 见《五灯会元》卷第一:“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
[4] 见《五灯会元》卷第四。
[5] 《传灯录》卷第十四。
[6] 见《碧岩录》。
[7] 石霜楚圆禅师语。见《慈明禅师语录·三句颂》。“第三句:维摩示疾文殊去,对谈一默震乾坤,直至如今作笑具。”
[8] 《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9] 见《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东林颂:紫罗帐里撒真珠,禅客相承总掠虚;拍手呵呵开口笑,释迦弥勒是他奴。”
[10] 见《无门关》卷一。
[11] 丹霞天然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五。
[12] 云峰文悦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十二。
[13] 宝严叔芝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十五。“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土身木骨。’曰:‘意旨如何?’师曰:‘五彩金装。’曰:‘恁么则顶礼去也?’师曰:‘天台楖栗。’”
[14] 杭州龙井通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七。
[15] 赵州从谂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四。
[16] 净居尼妙道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二十。
[17] 策真法施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十。
[18] 云门文偃禅师语。见《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
[19] 云门文偃禅师语。见《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
[20] 建州梦笔和尚语。见《五灯会元》卷第七。
[21] 法华院和尚语。见《五灯会元》卷第十一。
[22] 风穴延沼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十一。
[23] 洞山守初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十五。
[24] 五祖法演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十九。
[25] 石霜楚圆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十二。
[26] 杨歧方会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十九。
[27] 见《舒州法华山举和尚语要》,另见《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六。
[28] 五祖法演禅师语。见《五灯会元》卷第十九。
[29] 见《黄梅东山演和尚语录》,另见《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二。
[30] 大珠慧海禅师,马祖禅师法嗣,著有《顿悟入道要门论》。
[31] 见《五灯会元》卷第四。
[32] 见《智门祚禅师语录》,另见《赵州禅师语录·赵州真际禅师行状》。
[33] 同上。
[34] 见《续灯存稿》卷八。
[35] 见《五灯会元》卷第四。
[36] 见《五灯会元》卷第四。
[37] 见《传灯录》卷十。“掠彴”:独木桥。
[38] 见《五灯会元》卷第九。
[39] 见《五灯会元》卷第七。
[40] 庞蕴居士语。见《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41] 马祖禅师弟子。他皈依前为猎户。关于他和马祖的对话,见拙著《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三》。
[42] 西堂:“指曾于其他寺院任住持,而今客居于本寺者。又称西庵。”(《佛光大辞典》)
[43] 见《五灯会元》卷第三。
[44] 同前面。“卢舍那”:报身佛。
[45] 见《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另见《古尊宿语录》卷第二十八。
[46] 见《五灯会元》卷第二。
[47] 见《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
[48] 指百丈怀海禅师。见《五灯会元》卷第三。“普请镢地次,忽有一僧闻鼓鸣,举起镢头,大笑便归。师曰:‘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师归院,乃唤其僧问:‘适来见甚么道理,便恁么?’曰:‘适来肚饥,闻鼓声,归吃饭。’师乃笑。”
[49] 见《五灯会元》卷第三。
[50] 见《五灯会元》卷第三。
[51] 见《顿悟入道要门论》。
[52] 见《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卷上。